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同心资讯
同心资讯

首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圆满结束

信息来源:同心基金发布时间:2014/11/14 9:31:17浏览次数: 11578


   11月8日,首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简称“大梅沙论坛”)在深圳大梅沙京基喜来登酒店成功落下帷幕。

   此次论坛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主办,依托深圳独特的政策、地缘优势,聚焦中国改革创新事业,旨在搭建中国改革创新领域的高层次交流平台。

   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各项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从“依法治国”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混合所有制到完善干部考评制度……过去一年,中国改革足音铿锵。同时,中国面对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

   在此背景下,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主办了首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以独立、开放、创新的理念,聚焦中国改革创新进程。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来自全球政、商、学界数百名精英齐聚大梅沙海滨,探讨国家治理体系、经济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科技创新等重大课题。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梅颖、最高法院原院长肖扬、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高尚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明康、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胡德平、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邵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中国经济改革体制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深圳市委常委张思平、美国资深外交家傅立民、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万科集团总裁郁亮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商业、学术代表和新闻媒体记者参加论坛。

   在论坛闭幕式上,紧扣四中全会,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胡德平表示,四中全会决议是一次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的社会关系,国家和公民关系的重大调整,其意义非常重要,也非常深远。但是真正的要落实这个决议,没有一代人、两代人实际上是不行的。

   “依法治国”亦是四中全会关注的重点,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高尚全强调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关于依法治国的中央决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几个重大关系问题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第一,如何处理好党的领导和法治限权的关系;第二,保证司法本身的公正;第三,如何处理好行政司法公正和与舆论监督的关系;第四,如何处理好体制改革和依法治理的关系。同时,高尚全也表示,在当下法律体系初步建立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法律环境。“依法治国框架要有法律的思维和法律的方式,有效地推行改革的要求,必须处理好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在国内问题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前会长宋晓梧着重关注法律与劳动关系,他强调法律是规范各社会群体行为,调节各社会群体关系的一个基本的框架。“应该说,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上,中国的法律框架有了初步的构筑。现在的问题则是如何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如何进一步地完善劳动法律体系,进一步地规范劳动关系。”

   作为非盈利性社会智库,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举办“大梅沙论坛”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时代潮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的具体措施。 

   在11月7日上午“大梅沙论坛”正式启动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地首董建华特发来贺信。

   最高法院原院长肖扬、深圳原市委书记李灏、深圳市委常委张思平、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志兴、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毛振华、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唐惠建共同举行了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创新发展网上线仪式。

   在开幕式上,肖扬强调,依宪治国必须完善宪法各项法制措施的落实。三分部署七分落实,宪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从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到法治体系的形成,是我们国家法治建设的历史考验。张梅颖则指出,中国始终走不出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迟迟走不上民主法治轨道,是因为没有做到“依宪治国”,而十八届四中全会讲“依法治国”释放了拨乱反正的信号。

   此次首届大梅沙论坛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题,由十几场覆盖中国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司法体制改革、反腐与党建等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议题的分论坛组成。作为主办单位,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表示以后将会继续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把脉中国国情,探寻中国改革创新进路。

   7日下午,“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司法体制改革与法治中国建设”“互联网与国家治理”“新时期反腐与党建”“特区与新区:新时期改革创新的地位与作用”“混合所有制于国企改革”六场活动同时举行。

   在“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经济”中,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港交所总裁李小加、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芝加哥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武汉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谢丹阳6位作了精彩的报告。

   张五常先生指出货币是用来协助贸易的,不是用来协助调控经济的。用货币来调控经济的话,很容易“闯祸”。他还为中国经济开出4个建议:一是取消进出口关税;二是在陆家嘴试点金融开放,放开外贸和外汇市场;三是优化分配制度;四是中国的数据太假,不如停止公布这些数据。李小加先生则总结了沪港通的几大特点:一是中国百姓在家下单,就能全面渗入市场;二是每天跨境的清算结算量可能很小,但效果国际化。三是沪港通内资金是封闭的,利于投资,避免洗钱;四是沪港通的资金循环是人民币循环。

   作为首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最大的分论坛之一,“司法体制改革与法治中国建设”分论坛也非常精彩,与会嘉宾的讨论非常激烈。这场分论坛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昕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建勋主持,童之伟、秦前红、焦洪昌、刘澎、刘仁文、陈有西等20余位嘉宾做了主要发言。童之伟的演讲主题为“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重点讲了法律体系的完善;秦前红重点谈了司法改革的几个问题,他认为司法改革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封闭性和神秘性,而作为一项关系到国家重大制度的改革是不能有神秘性的。焦洪昌则主要谈了违宪审查对法治建设的价值,他认为违宪审查制度是标志一个国家文明和国家形象的重大问题。此外,刘澎谈了中国宗教法治的若干问题,刘仁文则主要谈了如何推进死刑改革,陈有西谈了依法治国的信心、共识和前景。此外,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先生也全程参与了这场将近4个小时的分论坛,江平先生认为司法改革的关键在于让每个人感受到正义。

   “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分论坛的议题主要讨论互联网对国家治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参会者既有公共治理与法律专家,也有互联网研究机构的学者,还有工作在网络媒体一线的业界人士。与会者都认为,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中国、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而目前重要的是,面对互联网上的舆论、商业资本的发展趋势,我们该如何认识,又如何去应对?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提出,既要管好互联网上的自媒体与“标题党”,同时又要在现实中解决好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凤凰新媒体副总裁邹明则从业界角度解释了当前网络媒体自身的难处:“每天挣扎在政府的剪子和网民的要求之间”。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与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梁春晓则从商业层面上提出,以阿里巴巴为例,中国互联网产业已经引领全球,但政府在其中的角色还不清晰,如方兴东所言: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与此类似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薛虹教授也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互联网不是所有方面都是法可以管的,也不是法应该管的”。与会者在超过3个小时的会议中形成了共识,也有观点和立场的碰撞。可以说,互联网应该是一种多元治理体系,而此次会议本身就符合了这一主旨。

   同一时间“开坛”的“新时期反腐与党建”分论坛讨论氛围也十分热烈。这场论坛 由中央党校教研部主任王长江主持,竹立家、许耀桐、李永忠、任建明、蔡霞、韦森、 周为民、马晓力等20余位嘉宾呈现了精彩的思想碰撞。

竹立家提出:“反腐必须纳入到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里面来谈,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中心就是权力体系的现代化。”李永 忠认为,这场反腐战争必须要让人民参与进来,“这30多年民众成了旁观者,主力一直没有参战,仅靠专门机构的单打独斗,仗越打越难,伤亡越来越大,战况越来越不好, 民众的反应越来越不满意。”许耀桐提出,解决腐败问题必须解决一把手腐败问题、基层腐败问题、组织人事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则提议成立一个预算委员会,作 为独立机构管住政府的贪腐。值得一提的是,前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也全程参与了这场3个 多小时的论坛。

   “特区与新区:新时期改革创新地位与作用”由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李罗力主持。深圳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改革办)主任乐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福卡智库首席研究员王德培、原天津滨海新区人大常务副主任、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荣誉院长郝寿义、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等分别就“特区与新区:在新时期改革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区与新区:在与港澳合作中的地位及作用”两个议题做重要发言。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研究主任方舟、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恩、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袁易明,深圳市公众力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助理范军等嘉宾参与了深度讨论。最后,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对本论坛做了精彩的总结。

   “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是混合所有制”,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重点。那么在混改的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新一轮国有资产的流失?民资的合法利益应该如何保障?在“混合所有制与国企改革”论坛中,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邵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北汽集团杨钧、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院张曙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张文魁强调的是混改中的股权结构。他认为,非国有资本至少应该拥有33.4%以上的股份。一句话归结就是,“实行混合所有制就是要引进一个大的非国有股东,让国有股东来搭大的非国有股东的便车”。来自北汽的杨钧则从企业角度考量,认为混改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则提出,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时必须谨慎对待资产的管理,包括公司治理方面也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考。值得关注的是,曾经在国资委工作过的邵宁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国企改革会发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都非常符合中国国情,包括所谓的身份置换,很多都是第一线研究出来的办法。”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中日之间更应该充分交流。7日晚上,在“中日学者交流专场”中,日本财团理事长尾形武寿、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宫家邦彦、中央外办原副主任,中国外交史学会会长杜起文、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室长关山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时殷弘、《人民日报》评论部原主任编辑马立诚等20余位专家学者从各自领域出发畅谈本国状况以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尾形武寿认为,日本与中国必须要维持一个长期稳定友好的关系,这对于两国都是有益的。中央外办原副主任、中国外交史学会会长杜起文也认为中日关系应该回归和平友好的道路。

   8日上午,“大梅沙论坛”继续为与会嘉宾带来饕餮盛宴。

   在“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地位与形象”论坛中,于洪君、王缉思、朱成虎、莱文、戴博、朱锋、邱立波、傅立民、杜起文、张琏瑰、时殷弘、黄志芳、苏浩、谢韬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这一话题进行了一场深入地探讨。王缉思教授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认为中国代表世界政治制度多样性中间的一样,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很难学中国,中国制度仍然相当有生命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军分析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指出中国是一个贫富差距和社会对立日益加剧的大国,我们对此需要有清醒的判断。美国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所长戴博先生认为,中国要想使自己的软实力得到提升,必须提倡一个别人觉得有吸引力的东西。中央党校张琏瑰教授认为,中国应该好好想一想怎么做一个强大国家的国民,“我们的民族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先学会做大国,然后才能真正崛起,如果这一点想不明白,真正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国家那根本是不可能的。”美国前驻沙特阿拉伯大使傅立民、中国前驻希腊大使杜起文也全程参与论坛并做了精彩的发言。

“政治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分论坛则聚集了国内外一流的政治学者、法律学者以及历史学者,有俞可平、傅士卓、张文魁、萧功秦、赵虎吉、李凡、童志伟、蔡霞、王占阳、王建勋、何海波、马勇、李炜光、余智晟等。分论坛由任剑涛、周为民主持。原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全程参与听会。

   会议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侧重于“务虚”,主要谈理论方面。俞可平首先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其实就是政治现代化。傅士卓则根据他在波士顿生活、工作的经验对中国的反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腐败的产生来自于权力过度集中、缺乏透明、以及官僚系统垂直化造成的。萧功秦继续坚持其新权威主义的一贯思想,并对新权威主义2.0版本进行了一些修正。

   下半场侧重于务实,来自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张文魁研究员利用经济理论,指出国家治理可分为精英主导、阶级主导和公民主导三种模式。中央党校的赵虎吉教授对党内民主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中央委员会既然是决策机制,一定要配合专家委员会,使党内决策更加科学化。李凡则指出,近年来基层民主衰退很厉害,要扩大基层选举中普通百姓所占的比重,不要使得阶层固化。来自深圳基层的余智晟老师发展了李凡老师的观点,着重强调了“想大事,办小事”的观点。在稍后进行的讨论环节更是精彩纷呈,纷纷对主发言人所谈论的话题或者内容进行了评述。

   在“变革时代的金融创新”论坛中,博源基金会理事长、前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全国政协委员贾康;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巡视员魏加宁依次做了精彩演讲。秦晓先生指出金融业的四大为题:首先是资本回报大于经济增长率,长期以往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第二是金融业的增长率太高。第三是没把证券业的概率纳入监管,中央银行以CPI为目标,没有考虑到资产价格,特别是地产、股市,希望把这些资产价格纳入到货币中心。第三,对活跃的商业银行、保险管理缺乏监管。第四,评议机构和监管部门对高风险的产品没能准确的识别和披露风险。贾康先生总结了中国金融发展和改革的三个势在必行:一是金融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势在必行,二是金融的多样化改革在必行,三是打造健康可持续的政策型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分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许纪霖主持,围绕着“儒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业吗?”“现代治理只读能否从传统中吸取智慧?”两个文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姚中秋表示儒家价值是中国之道,也是普世价值,与会嘉宾分别就此进行了评议。下半场,《炎黄春秋》原总编辑吴思以“‘权利’的翻译”为题,将西方概念与儒家历史观接轨,做了精彩发言。

   “科技创新活力何在”在科技部战略研究员赵刚的主持下如期拉开了帷幕。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创始执行院长蔡剑、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陈志列、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上海市嘉定国资公司总经理李峰分别从人才服务体系、构建开放的创新体系、地方创业群崛起、市场实践的成功案例、市场化资本的推动作用等几个方面,对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展开讨论,力促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

特别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指出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几点发展误区。深圳市政协委员、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菲利普大中华区副总裁佘端志、特斯拉全球副总裁吴碧瑄等30余位重要嘉宾出席了会议。

   “大梅沙”分论坛皆强调理论的前瞻性和现实的针对性,倡导理性而富有建设性地探讨中国改革创新进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所谓新型智库,就是有创新,而且要有民间力量的参与。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的建立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创新,可能一方面有企业管理的创新,也有科技创新,但是这些创新更重要的是围绕着社会制度,不管是科技创新,还是企业管理创新,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

   首届“大梅沙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一家纯粹的民间智库,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作为主办单位可以在研究后做成内参亦可以面向大众,并且可以在大众中吸取更多的思想和智慧,然后总结归纳后再返回大众中去。

   当然,作为一个平台,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希望能够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以继续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的改革创新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咨询。“大梅沙论坛”也会继续力争成为影响中国改革创新事业的标志性交流平台。